Mingding Doctrine
Recommended\Comments
Mingding Doctrine 关闭
【Bible Study】1 Thessalonians 2 - Our Motivation for Serving

2025-05-14 13,480 1 Thessalonians

Our motivation for service. In this chapter, Paul lays out five motivations for service! The aim is to instruct the Thessalonian church to serve with the same motivations. It also tells us our motivation for service!

Hello.
Let us begin the translation.

Recommended for You
Close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讲述了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犹太会堂分享福音的背景。保罗在会堂里分享耶稣基督,吸引了许多人相信,但同时也引起了犹太人的不满和逼迫,他们坚持摩西的律法。保罗被迫离开,这让他感到困扰,并需要向帖撒罗尼迦人解释。之后,保罗派提摩太去帖撒罗尼迦探望,自己则在雅典等候。期间,帖撒罗尼迦教会的耶孙一家因信仰受到牵连,甚至面临官司。提摩太回来后告诉保罗,帖撒罗尼迦教会非常坚固,甚至在其他地方也建立了教会。因此,《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一章称赞帖撒罗尼迦人成为了“信主之人的榜样”。

本章主题为“你们领受的是神的道”,此道存在于信主之人的心中。传神的道必然会受到逼迫,因为这会触及撒旦的利益,引发抵挡。魔鬼会将人往死里整,并否认鬼的存在和灵界。传神的道与魔鬼的工作相反,前者将人带入神的国度,后者则败坏人。神的国和魔鬼的国是两个对立的国度,如同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挪动边界线即是对对方领土的侵略。这两个国度之间的争战,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充满了对抗和侵略。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时,坦承自己在腓立比受辱,以此论证所传之道乃是神的道。他认为,传扬神的道必然会遭受逼迫,但他靠着神,仍放胆传福音。保罗提醒人们要小心,因为有些人会以基督徒的身份作掩护,实际上却并非真正信徒。他将逼迫保罗的人比作当时的犹太人,指出这是两个国度之间的争战。犹太人虽传摩西五经,却不理解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真意,犹太教沦为鬼窝。保罗警示,当今教会也可能变成鬼窝,魔鬼的伎俩就是建立许多挂着耶稣基督牌子的教会,以此迷惑信徒。传神的道必受逼迫,这体现了真理与邪恶的对抗。

人之所以谄媚和行诡诈,根源在于追求自身利益。如同卖拐者,必须通过花言巧语使人上当受骗,才能达到销售目的。传道者不应依赖诡诈之术,而应以真诚待人。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包括我。重要的是考察对方的动机,看他图你什么。如果你一无所有,对方自然无所图,也就无需过分担忧。但仍需保持警惕,学会明辨是非,仔细思考。考察一个人,关键在于了解其真实目的,从而做出明智的判断。

这段话主要强调了讲者希望通过严厉的方式来造就信徒,使他们蒙福并进入神的国度。讲者提到,为了造就人,必须讲一些“难听的话”。有人指出讲者有30%的内容在批评其他教会,但他对此并不在意。一些信徒从其他教会转来后,原教会的牧师对华人命定神学进行污蔑,劝阻信徒不要“被骗”,甚至说带着病也要上天堂。讲者对此感到不解,认为神的国度里不应该有病人。此外,讲者还提到教会的另一个特点是“踢人”,但这并非随意之举,而是为了防止信徒被牧养败坏,通过严厉的方式促使他们追求真道。讲者表示,教会的目标是将人带到神的真道上,使他们蒙福,即使需要采取一些强硬手段。

使徒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强调,他们的劝勉并非出于错误、污秽或诡诈,而是源于神所验中的福音。他们传讲福音,不是为了讨人喜欢,而是为了讨察验人心的神喜悦。保罗明确表示,他们从未用过谄媚的话,也没有隐藏贪心,神可以为此作证。 保罗指出,一些人喜欢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忽略了顺服、委身和忠心。他强调,忠心和委身应指向神的道,而非个人或教会,若教会不合神心意,委身毫无益处。他认为,传道者应专注于使人明白如何蒙福,而非仅仅强调顺服,因为蒙福能解决许多问题。 保罗告诫人们不要在信仰中弄虚作假,以免徒劳无功。他强调,传扬神的道不需要谄媚或诡诈,只需讨神喜悦。若要讨人喜欢,就不应做耶稣基督的使徒。因此,人们应考察自己,将自己交托给神的道,而非个人。

保罗告诫帖撒罗尼迦信徒,传道应以牧养为核心,而非将人视为工具。他强调,传道者应存温柔之心,如同母亲乳养孩子般关爱信徒。保罗以身作则,表示愿意将上帝的福音和自己的性命一同献给信徒,因为他们是所疼爱的。这种爱与关怀应贯穿传道过程,避免传道者在传道后自我膨胀。保罗的教导强调了传道者的责任和态度,提醒他们以爱和温柔去引导信徒,而非利用他们来满足个人虚荣。这种牧养式的传道方式能够建立更健康、更稳固的信仰群体。

保罗提醒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弟兄姐妹,他与同工们辛勤劳碌,昼夜做工,将神的福音传给他们,不愿成为任何人的负担。他们的行为圣洁、公义、无可指摘,有信徒和神为他们作见证。保罗以父亲般的关怀劝勉、安慰、嘱咐他们,目的是要他们行事为人对得起那呼召他们进入神国、得神荣耀的神。 网络教会的优势在于,讲道者不必担心会众人数稀少,可以专注于传讲神的道。保罗告诫,传道者不应追求谄媚或诡诈,不应追求教会表面的复兴,而应寻求神的喜悦,将人带入神的国度,将神的道传给有需要的人,使被掳的得释放,被压制的得自由,并像牧养婴孩一样牧养他们,如同父亲对待儿女。

保罗以“弟兄们记念我们辛苦劳碌昼夜做工”为例,强调其在传福音期间,通过做工养活自己,避免给他人增加负担。他白天工作,晚上传道,未曾占过任何人的便宜。保罗一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供养其他同工,展现了其卓越的能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即使年迈,仍最牵挂家中弱小的孩子。因此,即使弟弟不懂事,也不应让老人家伤心,而应承诺会好好照顾他。保罗传的是牧养的道,而非占人便宜的道,如同母亲乳养孩子,父亲带领儿女。 保罗要论证帖撒罗尼迦人领受的是神的道。传道者若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就难以令人信服。因此,教会应成为一个牧养的教会,弟兄姐妹应渴望牧养神的群羊。

牧养是带领人脱离咒诅,进入神的祝福。福音是让人得益处,但若思想充满负面,行为如恶人,则无法得着福音的好处,反而会遭受咒诅。进入神的国度需要更新,牧养就是去除头脑中的杂念,过程虽不易却至关重要。 基督徒容易变得自私,只求个人祝福和死后上天堂,这种自私的信仰并非真正的福音。爱神却不牧养他人,这样的爱是不完全的。因此,信徒应在基督里竭力成长,若要牧养,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传讲神的道,实际上就是在传讲牧养的道,引导他人走向属灵的成熟和丰盛。

我们行事为人要对得起神,免得主耶稣再来时不认识我们。认识世上的伟人没有用,关键是主耶稣认识我们。若我们盲目信主,只在乎外在形式,主来时不认识我们,一切努力都将白费。这是因为我们只图自己的益处,过于自私。神的国里没有自私的基督徒,若满脑子只想着“我要”,无论去哪里都一样。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外在的装饰上,来教会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里面有没有神国度的观念。若脑袋里装的是魔鬼的逻辑,不可能进神的国。因此,我们要在生命中真正与神同行,活出神国度的样式,才能在主再来时坦然无惧。

这段经文表达了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弟兄姐妹深切的思念和强烈的探访意愿。尽管暂时面目离别,他的心却与他们紧密相连,渴望尽快重聚,继续教导和造就他们。保罗曾多次计划前往,但都受到撒但的阻挠。他视帖撒罗尼迦教会为他的盼望、喜乐和荣耀,期待在主耶稣再来时,他们能在主面前站立得住。教会的弟兄姐妹是保罗的冠冕,也是他喜乐的源泉。这体现了保罗对信徒的深厚情感和对教会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在传道过程中所面临的属灵争战。

讲道前牧者提醒要明确“不讨人喜悦,也不讨人嫌”的真意。有人错误引用经文,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实为讨神愤怒。基督徒应追求讨神喜悦,而非将经文用于自身利益,曲解圣经原意。 讲者盼望信徒省察自身,去除不合神逻辑的思想,避免信主后生活困苦。财务、健康不佳者,应反省是否触怒神。要么做卓越的基督徒,要么不做,否则将承受神的愤怒。信主却讨神愤怒,如同杀害耶稣的犹太人,徒有宗教外表,毫无内在实质,最终只会招致神的愤怒。他们还阻止外邦人得救,罪恶满盈,以致神的愤怒达到极点。因此,有宗教外表而无神之道,是彻底的败坏。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的核心在于“领受神的道”。信徒应以智慧行事,将领受神的道置于首位,无需惧怕逼迫。在传道过程中,务必避免谄媚和诡诈,以真诚的态度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所传之道应具有牧养性质,体现出对信徒的责任与关怀。同时,要将神的国度这一宏伟观念深植于心,以此指导自身的言行。愿神赐福每一位信徒,使他们能够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活出荣耀神的生活。总而言之,领受真道,无惧逼迫,杜绝虚伪,肩负责任,心怀国度,是本章的核心要义。
No comments yet~